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YOUNG FOGEY

人物對談 - Ted Tsai (Watch Castle)



Ted 是一位古董錶的收藏家,也是一位專業的鐘錶評論家。


有趣的事情是,我在認識Ted之前,早就看過了許多他交流給我身邊朋友們的古董錶,反倒是過了一兩年真正開始接觸腕錶後,我才和Ted認識。


前幾周我們幾個朋友約了一個下午茶聚會(延伸閱讀: 錶聚 - 2020. 7),我也趁著這個機會和Ted聊一聊,希望能從專家的角度來看看古董錶這件事。



談談你接觸到古董錶的故事。

我的第一支古董錶是一支老Seiko,算是一個啟蒙,那時候去逛一個類似像跳蚤市場的地方,看到了那支腕錶,它的顏色、造型,有別於現代的腕錶,覺得很有味道,所以毫不考慮就買了。


可是問題來了,買回去之後,走走停停,狀態不好,後來我帶著這支錶到錶店,請他們幫我打開來看一下,打開之後,發現油都乾了,本來是問我要不要保養,但是保養的費用比我當初買的價錢還要高,不划算嘛,所以後來想想算了,但是我跟他說殼不要幫我鎖緊,好讓我回家自己研究。


這算是我對手錶產生的熱情的一個開始,我後來甚至還去買了一些修理腕錶的工具,自己來研究替換裡面的零件這樣。



所以你從一開始就是只專門收藏古董錶嗎?

大部分是,但是新錶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,因為在90年代,在台灣並不容易取得古董錶,甚至也沒有太多相關的資訊,因此最容易拿到的就是錶店的新錶。


至於古董錶,最初交流的方式可能就是在跳蚤市場啊,或是在藝廊的朋友們遇到,看看彼此手上有什麼老錶,喜歡再請他們賣給我這樣。後來有機會取得一些日本的刊物,才發現說日本古董錶的市場是如此的蓬勃,相較之下台灣要接觸這方面資訊真的很不容易。



每個人對古董錶範圍的界定都不一樣,你對古董錶的定義是?

其實這是接觸到古董錶的人一定都會問到的問題,在國際上的話比較嚴謹的定義是80年以上,也就是1940年代以前的產品。


那以廣泛一點的定義來說,1960年代以前都可以稱之,這也是目前大家普遍比較接受的說法,因為你會發現,腕錶在1960年代以後就已經差不多定型了,你可以注意到60年代以後的腕錶和現代的腕錶是有一點接近的,但是你把時間再往前推個20年,那整個感覺就差很多了。



這很有趣,因為我也有發現60年代以後的腕錶,其實已經具有一些程度的現代感,你怎麼看這樣的現象。

60年代的錶在性能上其實不會輸給現代的錶,這是因為60年代大致上奠定了鐘錶科技的一個基礎,包括生產鏈、零件製造、冶金的技術、工業的發展等等,那麼之後我認為是以這個雛形為基礎,去發展一些更細膩的東西。


Photo by Kevin Lo @the_vintage_guy


我聽聞你經手過的古董錶已經超過千枚,那你在經營古董錶買賣的時候,你的選錶是有一些偏好、哲學嗎?

其實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我個人的收藏是很有主觀特色的,其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同或是欣賞的,比如說,我喜歡那種髒髒舊舊的東西,但是在市場上,很多人會無法接受,誰要嘛?你懂的。


後來為了達到容易推廣以及觸及大眾的目的,我慢慢改變了自己的藏品口味,你也知道,在這塊土地上喜歡古董錶的人多,不懂的人更多,因此我漸漸開始去尋找比較接近大眾口味的作品。


Titus, photo by Kevin Lo


以古董表買賣來說,你在做的事情是甚麼?

其實玩古董錶是這樣,你從別人那邊買來了一支錶,你很喜歡,可是過了幾年之後你可能又把它賣給別人,這個過程其實不斷在發生,但是有時候你拿到的錶可能不是狀態最好的,比如零零件被換過、走得不好,所以我的原則就是,我盡可能的把這支錶恢復到最當初的狀態,讓接收我的錶的人可以跳過重新整理手表的過程。


像你們朋友Willy手上戴的那支Titus潛水錶 (上圖),那支錶當初我是跟一個義大利人買的,那時候他信誓旦旦的告訴我說沒問題,結果買來一看,哇,錶盤不是原裝的,是經過翻寫的,為此我也很傷腦筋,因為這支錶的錶盤不是非常好找。


後來皇天不負苦心人,我們大概花了一個多月在國外找到一個原裝的面盤,最後把這支錶整理完總共大概花了三四個月,最後才像你們在Willy手上所看到的,所以說其實消費者在我手上拿到的是一支錶,但它背後其實是有一段故事的。



你在買賣古董錶的時候有遇到什麼趣事嗎?

其實很多,我舉個例子,你看這支勞力士的泡泡背 (上圖),其實當時取得的時候,我是被很多同行朋友笑的,一方面是因為泡泡背在台灣的行情不是很好。


另外,那時候打開來看,發現機芯是金色的,然後上面寫著Rolex Montres (勞力士製錶公司),我認為它是一個prototype (即試作品或是實驗品),這個論點其實當初在台灣不被很多人接受的,也有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改裝的,但是在多年之後,我們從世界各國都可以看到各種型號都有類似的案例,我也為此把這支錶的結構去做一個放大檢視,也發現說它和時下相同型號的腕錶在結構上是有一點差異的,在這樣多方條件的支持下,我認為這驗證了它是prototype的一個說法。


我也曾經想把這支錶拿去佳士得拍賣,當初拍賣員希望我用沒有底價的方式來進行拍賣,但最終,我決定還是把它留在身邊。



你認為古董錶相較於新錶來說,有甚麼值得令人品味之處?

其實古董錶我們所在意的除了製造當下的時空背景之外,還包括它的外型,還有每支手錶隨著時間的變化,每支古董錶的個性都不一樣,因為之前配戴過它的人的生活方式或是處在的環境都不同,這也影響到了每支古董錶在外觀上的差異。



所以說我們談到面盤老化,這會影響到古董錶的價值嗎?

其實還是取決於市場機制,現代古董錶的買賣上,我們說面盤老化、Patina這些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,甚至可以說一部分玩骨董錶的人是最在意這個部分的。


但是在90年代的時候,這類型的錶盤其實不是很受歡迎的,我們甚至還把它叫做「壞面」,很難想像那時候我們認為的瑕疵品,現在是大家都搶著要的東西。



我感覺這個世代是以偏大錶徑的運動錶為主流,你觀察現今古董錶的買賣上也有這樣的趨勢嗎?

運動錶其實一直以來都很受歡迎,當然近幾年確實有一些上升的趨勢。


但我認為比較有趣的是,現在的網際網路發展的速度太快,那麼國際上其實就能夠帶動起一些比較冷門的老錶,他們可能透過拍照或是影片的方式,讓人家知道說這樣的錶其實配戴起來是很有味道的,更進而讓這些老錶又重新回到市場上,要不在十幾二十年前,這些錶可能都是有行無市的。


再來談到大錶徑的問題,從鐘錶的發展歷史來說,30年代到60年代這段期間,男用腕錶的平均尺寸大概落在33mm左右,女用的大概25-26mm左右。接著60年代以後,隨著人們在水底或是在天上的活動,腕錶需要有更好的閱讀尺寸,才進一步躍升到35-38mm左右,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。



我認為腕錶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反映了那個世代的科技和工藝的發展,但是有沒有一些品牌其實在過去的錶反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?

現代的錶其實是因為加工技術的進步,在一些方面可以做的更精確、更精準,但是就少了一些人的溫度在裡面,其實很多頂級品牌的過去製錶技術來說,包含對於機芯、錶盤、錶殼工藝的著墨,其實都是不亞於現代的。



有感受越來越多人想接觸古董錶嗎?

其實過去跟我洽詢古董錶的人很少低於40歲的,現在則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嘗試,其實後來當我了解了一下這些年輕人的背景之後,我發現他們普遍文化水平都是比較高的,就是他們可能不單純把腕錶當作一個工具來看,而是看到更深一層的藝術價值。



能不能分享一些對你來說意義比較重要的收藏?


除了前面說的那支勞力士的泡泡背之外,這支勞力士 (型號16750) ,也是有一些故事在。


其實當初這種藍圈的我也買過幾次,唯獨這支我會留在手上的原因是因為,當初我一度懷疑這支錶不是原裝的(註),後來我把它送到勞力士服務中心保養,它們也覺得這支錶比較特殊,要送回日內瓦總部去檢驗,最後花了一個月才做好,也確認這支錶沒有問題,那有趣的是那時候我也有發現德國那邊也有一個朋友有,美國那邊也有一支,所以可以確定說這個16750的藍圈版本其實是有在流通的,只是數量非常稀少,後來就想說留在身邊吧。


(註: 型號16750的錶圈一般來說為紅藍配色,即俗稱的百事圈)



這支Omega的懷錶也是蠻有意思,這是1930年代末期的懷錶,但是你可以發現這個時代的材質、錶盤設計,都非常有味道,其實我買賣過不少浪琴和Omega的懷錶,但是這支非常的美,其實懂這只懷錶的人大概都是比較資深的收藏家,因為他們知道這東西真的很少見。



這枚Rolex Tiffany,其實得到它也是一場意外,那時候是一位老爺爺想將這支錶,送給他的孩子,但是年輕人不喜歡這樣老成的腕錶,最後在社群討論上遇到我,意外的開啟了一場忘年的交談,這支錶產於1975年,是這位獲得事業成功的紐約州商人,也就是這位老先生,將它做為自己年少奮鬥的一個紀念。


最後,我就買下來收藏了,算算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回憶了,不過還是像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。



對於想要踏入古董錶的消費者來說,你有甚麼建議?

其實我跟你們是一樣的,我買東西大部分都是和我熟悉,或是我信任的dealer購買,這樣在品質上還是有比較大的掌握度。


但是跳開這個,你有時候一定會看到一個你很喜歡的東西,但是是一個你不熟悉的賣家賣的,當然最好的狀況就是這支錶沒有問題,但是像前面提到的那支Titus,冒險要做好心理準備,可能要承擔一些後果的,不過如果你克服了這些問題,那又是一個過程和故事了。

980 view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